觀點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下的中歐合作如何雙贏?

中國社科院薛力: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歐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紐帶將大大強化,這將推進歐亞大陸發展,爲多文明共存建立樣板,並推進全球的多極化進程。

(本文爲作者「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轉型」系列評論之十五)

近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捷克,再次讓人關注歐洲在一帶一路中的角色。一帶一路倡議/戰略是新一屆中國政府對外關係的頂層設計,將在未來8-10年統領中國的對外事務。基於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全球影響力,任何大國都難以忽視這一戰略。美國加快推進TPP、強化在亞太的軍事存在與此有關;印度的季風計劃與香料之路計劃,日本的亞洲基礎建設資助計劃,應對一帶一路的味道甚濃;俄羅斯的反應是,同意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對接。那麼,作爲全球發達經濟體聚集區的歐洲,沒有理由例外。身爲歐洲的代言人,歐盟還在摸索應對一帶一路的系統方案。擅長多邊主義的歐盟也許願意傾聽一個中國戰略研究者的相關思考。

一些學者認爲推行一帶一路不過是「消化外匯儲備、化解過剩產能、多交幾個朋友」,這種觀點顯然有失片面。對中國來說,這是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之間,第一次由中方發起的有計劃的溝通與對接(元朝是蒙古帝國與中華帝國的交匯點,在中華文明中不具有代表性)。華者,花也,引申爲最發達的部分。在兩千多年裏,中華文明整體上一直是東方文明的核心部分。以此爲基礎,誕生了以中國爲中心的天下體系,費正清等西方學者著重從經濟與貿易視角揭示這一體系,將之概括爲朝貢體系。而以黃枝連爲代表的一批東方學者則從文化特色角度把握這一體系,將之稱作天朝禮制體系。還有一批東方學者(也包括筆者)則認爲,從權力等級、經濟發展水準、文化成熟度等方面,傾向於使用華夷體系(或華夷秩序)這一概念。這一體系與歐洲的情形不太具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較,則顯然迥異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後的歐洲,相對接近於中世紀之前的歐洲,尤其是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的歐洲。

您已閱讀14%(708字),剩餘86%(44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