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幾年時間,中國網路金融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誰也說不清楚,這個領域到底有多大規模的產出和消費,產生了多大規模的GDP。因爲金融可能是錢,也可能是債,可能是見得到的資產,也可能是見不到的未來收益或虧損。用奧地利經濟學的語言來說,這是一個純主觀價值的領域,而正是其客觀性的缺乏,使得新古典經濟學基本上在此沒有立足之地。
在這裏,資本是結構決定的,其利率理論上可以是無邊的,而且該利率也未必是傳統理論所說的時間價值的體現,更何況時間價值自身在這裏也是相當主觀的,而且往往與市場的具體結構和發育程度有重要的關係。在這裏,任何東西都是很確實的或者說客觀的,真金白銀,真債真務,包括每一個參與者的資金、業務和信用價值,但所有的東西又顯得是那麼的主觀,資金的資本化程度及其流動性和風險承擔力,來源於個人或企業的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而債務的價值及其還款能力和進一步的信用積累,看起來都是過去客觀的基礎上的主觀重新定值。
正是網路金融的高度主觀性,使得傳統金融如果不衝破自己的條條框框就很難涉足。而要衝破這些條條框框,在高度管制下的傳統金融看來似乎又是一個艱難而往往不現實的選擇:高度管制下的高度壟斷利潤,只有在徹底丟失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徹底放棄,但只要有壟斷利潤的存在,其放棄的勇氣總是沒有那麼足。而只要有壟斷利潤的情況下,只要放棄高度的管制導致的在監管者眼裏的混亂狀況,勢必導致高度管制利潤的流失,從而證明放鬆過程中的改革失敗。
您已閱讀24%(609字),剩餘76%(18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