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視野
中俄——貌合神離的夥伴?

FT莫斯科分社社長席佳琳:雖然中俄高層正在推動建立一種看似準同盟的關係,但歷史恩怨、地緣因素、民間隔閡阻礙著兩國關係發展。除了外交領域,中俄在其他方面的雙邊合作依然進展緩慢。

雷戴軍(音)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真的來到了這裏。站在莫斯科紅場上,這位來自中國中部的74歲退休教師惆悵地凝望著克里姆林宮的高牆、著名拱廊式古姆百貨商場(GUM)富麗堂皇的外觀以及薑餅風格的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State Historical Museum)。半個多世紀前,作爲中國一名學習俄語的學生,雷戴軍曾驚歎於在教科書中看到的這些景象。如今,他終於來到了俄羅斯,在妻子、兩個女兒、一位女婿、外孫子和外孫女的陪伴下,用兩週時間遊覽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九歲的外孫女尤倩(音)擺姿勢拍照的時候,雷戴軍正全神貫注地聽著身邊走過的俄羅斯遊客講話。「我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他失望地說,「當初上大學的時候,我可是精通俄語。雖然一開始很難,我還是掌握了這門語言。但現在,全都丟了。」

像數百萬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一樣,雷戴軍接受的教育極大地受到了蘇聯文學、電影及音樂的影響——蘇聯是當時北京最親密的盟友。但上世紀50年代末這兩個共產主義大國間爆發的意識形態分歧,在後來的幾十年間一直困擾著兩國關係。如今,由於陷入了與歐洲和美國的憤怒對峙,俄羅斯已經明顯轉向東方。自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俄羅斯作爲首個出訪國家以來,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與習近平已經會晤了十多次。去年,在俄羅斯紀念打敗納粹德國70週年的慶典活動中,坐在普丁身旁的正是習近平。普丁還表示,俄中關係在向前發展,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您已閱讀8%(612字),剩餘92%(73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