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

創客來了,教育會不同嗎?

金葛:創客文化改變了院系和課程的邊界,學習變成充滿了碰撞、遊戲、嘗試和反思的過程。創客教育打破傳統教育框架,開闢出更利於創意生長的土壤。

「創客」,這個詞在2015年初國家總理李克強參觀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後就變得熱門無比,一年之內全國各地冒出成千上萬的「創客空間」,隨之而來的還有「創客教育」。不少創客空間的主要盈利管道就是,教授青少年使用Arduino這樣的開源硬件平臺和3D印表機等,而越來越多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也開始設立創客教育課程。但是這類課程中的大多數還是以軟硬體技能爲主,而沒有突出創客文化中跨界合作、邊玩邊學、鼓勵犯錯、快速迭代和社羣共享等元素,而這些元素纔是能真正創造出一種全新學習體驗的。

「創客」這個詞的廣爲傳播要歸功於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2012年出版的《創客:新工業時代》這本書,它指的是那些熱衷於DIY而用一些低成本的開源工具把自己的創意變成現實的人。創客羣體在3D印表機、無人機和穿戴式設備等領域的創新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個羣體的興起背後是一個重要科技業餘化的趨勢,微型晶片、傳感器、wifi模塊和3D印表機等工具變得越來越便宜和簡易,普通人也可以拿它們來玩出產品原型。但這背後也有些重要的社會文化因素。

首先,包括Linux和Arduino在內的開源軟硬體是創客運動的基礎,也代表了創客社羣的開放和共享的文化。我曾在幾年前問過一位美國創客,爲什麼他們選擇Arduino這個功能並不算強大的主機板,他的回答是他們選的是一個社羣,而不是一個產品。用Arduino這個開源硬體的創客們都十分樂意在網上社區分享自己的編碼和經驗,你隨時在網上拋出個問題,都會有人無私地回覆。創客圈裏還有非常多的跨界,作家Chris Anderson不但寫書,還開了一家造無人機的新創公司;在創客心目中的聖殿——MIT Media Lab,工程師、設計師和人類學家、藝術家等在一個項目小組裏工作。另一方面,最早加入創客行列的多數是業餘的科技發燒友,他們抱著玩的態度而不是功利心,而且低廉的試錯成本也讓他們樂於邊做邊學、快速迭代。正是共享、跨界和試錯這些元素構成了創客圈的創新原力,那麼這些元素能否被我們融入教育方式?

您已閱讀39%(854字),剩餘61%(1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