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快過春節時,我都會想起我媽那句關於過節的名言:「這節啊,過的就是孩子」。這其實說的就是一家人團聚過年,如果家裏有小朋友,纔會更有「年味兒」。仔細想想,我在海外生活的這十幾年,有超過一半的春節是在異鄉度過的。結婚生子前,在國外過春節,就是和朋友們一起喫頓年夜飯,然後給家裏的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大年夜一過完,好像春節也就過去了。這寡淡的春節和我兒時過年的熱鬧勁兒真是差得太遠了。
小時候過年是從臘月八號開始的(臘月八號就是陰曆12月8號,北京話叫「臘八兒」)。那一天,院子裏的小朋友們都會幫家裏的大人剝蒜,剝好的蒜用來泡臘八兒醋。張大爺家臘八兒醋裝了瓶,何奶奶家臘八粥也煮得了。接著,從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開始,就算進入了緊鑼密鼓的「過節倒計時」。「二十三,糖瓜兒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兒的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兒歌裏描述的,就是我小時候過節的熱鬧圖景。大年初一一睜眼,洗漱乾淨,穿上裏外一新的漂亮衣服,就要給家裏的長輩父母拜年,然後長輩給發壓歲錢。從初一到大年十五,親朋間拜年,趕廟會,家宴也不斷。
這樣富有人情味兒,又承傳著老輩們過節習俗的春節,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大家都在無奈又不解地抱怨著:「怎麼過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呢?」我也曾是「年味喪失症」的一個「患者」。直到家裏有了兩個喜歡熱鬧,熱情百倍地對待每個節日的小朋友,我才重拾了小時候過節的那種歡欣。不知是被孩子們感染的,還是我想通過慶祝一個個傳統的中國節日,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反正我們家在異國他鄉慶祝的春節終於有了久違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