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紐約大雪,帶來了第一抹年味。原本對農曆不敏感的我,在國外待了幾年後,對農曆的感知越來越遲鈍,常常是在看到國內親朋好友提起臘八、大寒的時候,才漸漸感覺到年關將近。
幾年前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時候,即便是除夕,到家也都已經是深夜。幾個朋友在家聚,快午夜的時候大廚室友拿出砧板開始剁肉餡包餃子,房東聽見篤篤篤的聲音,跑上樓問我們大半夜的不睡在敲什麼。房東在美國已經幾十年,聽說我們在剁餡包餃子,她一副「你新來的吧」的表情,說喫現成的就行了。雖然春節作爲一個節日,無非是個形式,餃子更是形式中的形式。然而人在異鄉後,我們卻把這一點形式當成了執念,爲了做好一鍋餃子,是斷然不肯妥協的。
每到過年,最喜歡在形式上做文章的,自然是商家。中國顧客在國外出了名的錢袋子鼓,而春節適逢國內假期,加上探親,每年這時來美的中國遊客不少。第五大道隨便走走,就能看到導遊帶著國內的遊客團。各百貨商場也都卯足了勁,推出各種和中國年相關的活動和產品。雖然很多產品的生拉硬拽和神奇的審美,經常讓中國顧客覺得用力過猛,哭笑不得。像今年某品牌推出的鞋款,把品牌名用兩個中文字代替了原來的LOGO,被廣大網友戲稱爲官方山寨。去年某知名巧克力品牌推出羊年造型巧克力,還在口味上注入了中國元素,只是那人蔘口味的巧克力也讓人實在不敢恭維。各百貨也摸準了華人的思維,裝飾都紅彤彤,折扣、促銷也都圍繞過年這一主題。走幾步就會有售貨員用中文打招呼,說新年快樂,深諳顧客是上帝之道。
您已閱讀47%(616字),剩餘53%(7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