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股市

如何破解中國「頭號」股市之謎?

夏春:GDP增速和股市表現脫節歷來困擾中國股市,3月開始實施的爲期2年註冊制的試行能否破解上述頑疾?或許這僅是個開頭,僅憑此舉並無法保證股市健康發展。

201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中國、印度這幾個主要經濟體股市主要指數表現排名前三位的是哪些?答案是德國(9.6%)、中國(9.4%)、日本(9.1%)。實際上,如果不算上12月31日的交易,前三名是中國(10.5%)、德國(9.6%)、法國(9.5%),而截止到過去兩週的絕大部分時間,中國上證綜指都排在上述幾個經濟體中的第一位。

有趣的是,在過去兩週我向投資者提出這個問題時,幾乎沒有人把中國列入前三位。而當我告訴他們,過去三年主要股指累計回報排名前三的國家依次是日本(83.1%)、中國(56.0%)和美國(43.3%),他們更是驚訝。

他們之所以意外,當然是因爲中國股市的長期表現很不理想(外加今年中國股市的風險/波動率在上述經濟體排名第一非常影響投資者的信心)。研究顯示,從1992到2013年,中國扣除通貨膨脹的實際GDP指數累計增幅,遠超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把主要經濟體1992年的GDP統一折算成1,那麼2013年底中國實際GDP約爲8.6,同期印度、巴西和美國分別成長至4.1、1.9和1.8。但是,同期中國上證綜指扣除通貨膨脹的實際累積回報卻是一個讓大家失望的0%,也就是1992年的1元錢投入股市22年後的實際購買力依然是1元錢(見圖1),而同期巴西,美國和印度股市投資則分別增值至3.0、2.6和1.9元錢。圖1還顯示,如果投資者2000年以1元錢入市,那麼到2013年的累積實際回報爲負(實際購買力約爲0.6元,無論是否將股票紅利再投資),比較顯示,這還不如把當初那1元錢放在銀行的活期賬戶上,在2013年底可以獲得0.8元的實際購買力。

您已閱讀19%(686字),剩餘81%(29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