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房地產去庫存:國家任務與道德危機

中央財經大學李傑:把房地產去庫存上升爲國家任務,必然帶來巨大的道德危機。地產問題往往「危」中有「機」,中國政府應容忍經濟下行週期中的結構調整。

一個產業的庫存問題,被當做「國家任務」來解決,確實是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沒有過的新現象。之前有過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剝離,是因爲舊的銀行業由於歷史問題,負擔了太多的社會功能,成爲財政的一部分,因此如果說銀行業的注資重組如果還情有可原的話,這次的房地產去庫存的「國家行動」需更加謹慎。

毫無疑問,房地產的庫存問題極其嚴重,如果解決不好,有可能導致以下情況的出現:首先,地方政府破產;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使得地方財政極端依賴賣地收入,把地方財政問題歸結爲「土地財政」毫不爲過。如果房地產倒下了,佔其總產值60%左右的政府賣地收入及各種稅費也就無法保證;其次,銀行系統被拖垮,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到目前爲止,房貸應該是銀行最安全的資產之一,在目前經濟下行階段尤爲這樣。若這最安全的資產發生問題,銀行的根本業務就會有危險;最後,社會上一定範圍的不穩定因素大增;就居民來說,其一輩子的財富可能就集中在一套房產上,而且,通過按揭貸款,還產生了槓桿,如果房價下跌,房價不能補償自己的按揭貸款,個人很有可能破產,造成社會不穩定。更不用說,中國的各項職業運動的贊助商都是地產商(去庫存解決不好,廣州恆大也受影響),中國的富豪榜也都是被房地產商佔據。

我們得反思,爲什麼房地產在中國的宏微觀經濟中會變得如此重要?反思一個產業甚至演化爲對中國經濟的劫持、變成「太大而不能倒」的典型事例。我們知道,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頭的經濟結構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情況已經這樣,我們該如何處置?目前的應對政策是否妥當?

您已閱讀26%(644字),剩餘74%(18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