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

聖誕隨想:找到感恩的理由

MIT斯隆管理學院麥卡菲:政府、明智干預、全球化和技術是推動世界繁榮的四大因素。技術不僅爲全球化提供便利,還直接提高人們謀生和理財的能力。

當媒體頭條充斥著難民危機等令人悲痛的事件和大規模槍擊等恐怖新聞時,我們很難保持作感恩禱告的節日傳統。不過,當我們越過這些眼前的新聞,把目光投向當今世界的一些重要趨勢,感恩就會變得容易。

比如,最近我們瞭解到,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成長放緩,以及風能和太陽能等乾淨能源技術的發展快於預期。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可能發生逆轉,尤其是如果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沿著當前的高排放軌跡發展的話,但這仍然算是好訊息。正如我以前撰文指出的,這是在許多環保指標上可見的可喜趨勢的一部分。在一些重要方面,我們正開始學會更加小心謹慎對待自己的星球。

我們也在以空前快的速度讓更多人脫離赤貧。馬克斯•羅澤(Max Roser)在他極具價值的項目「Our World in Data」中彙編的翔實數據顯示,過去25年裏,即使世界人口大幅增加,但赤貧人口總數直線下降。今年秋天,世界銀行(World Bank)稱,如今世界不到10%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90美元(按2011年美元幣值計算,經過了購買力平價調整)。1990年,這個比例高於35%。

您已閱讀37%(478字),剩餘63%(8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