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報告

邁進中國債市的門檻

人民幣加入SDR之事,可能會成爲外國基金公司加緊尋求進入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一個轉折點。近兩月來已有多家境外資產管理公司獲得銀行間債市准入資格。

在向世界開放本國金融市場的漫長進程中,中國在上週到達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人民幣將成爲組成一種人造貨幣的幾大貨幣之一,這種人造貨幣是被當作全球金融體系的備用體系而創設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定把人民幣納入其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儘管此舉可能被視爲具有政治含義,而且對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日常運行只會造成相對較小的影響,但它可能會成爲海外基金公司加緊腳步尋求進入中國這些市場的一個轉折點。

進入中國在岸固定收益市場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首先要拿到「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牌照,但這時只能進入一個很小的池子,即只能買賣在交易所交易的債券。要在規模大得多的銀行間債券市場(IBB)交易,需要向中國央行(PBoC)提出進一步的申請,獲得後者批准。

您已閱讀15%(329字),剩餘85%(18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