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計劃生育

中國政府放權之路並非坦途

專欄作家皮林:出臺二孩政策和取消存款利率上限,都是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政策變化,標誌着中國政府正在退出民生的兩個重要領域。但這並不意味中國放鬆權力的改革會一帆風順。政府內部有人希望放棄管控,但另一部分人卻不肯放手。

中國政府最近推出了兩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政策變化。兩個都標誌着其退出民衆生活的重要領域:他們的臥室和他們的銀行賬戶。佔據了所有新聞頭條的是第一個政策變化,即結束「一孩政策」,但很有可能預示著更爲重要變化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第二個變化,即取消銀行存款利率上限。

「一孩政策」在實施了30年、造成種種不人道後被廢除,這確是一個重要里程碑。這項出臺於1979年的政策最爲生動地展示了中共的控制本能。它也最遭人痛恨。負責該政策實施(通過罰款、絕育甚至強制墮胎等手段)的數百萬計生工作人員極度遭人鄙視。就在2012年,一名懷有7個月身孕的孕婦被強制引產的照片被其親戚傳到網上,引發了人們的極大憤慨。「一孩政策」對社會的影響同樣荒誕。想要男孩而導致的選擇性墮胎導致中國成爲全球性別比例最失調的國家之一。在性別比例失調最嚴重的2008年,中國新生兒的男女性別比例是1.2比1。

因此,從人權的角度來看,結束「一孩政策」顯然是件好事。但作爲一項實際的舉措,它可能效果有限。現在甚至還不清楚,它歸根到底產生了多大影響。中國生育率(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數量)最大幅度的下降發生在該政策出臺前的十年間。從1970年到1979年,中國生育率從5.8下降至2.8。自那以後,生育率就降至遠低於2.1(人口替代率)的水準。這可能更多的要歸因於中國人日漸富裕和城市化水準日益提高,而不是「一孩政策」本身。

您已閱讀37%(582字),剩餘63%(10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