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下旬對美國的訪問是冒險的,因爲此訪正值中國經濟似乎陷入困境之際。既然近幾個月全球市場對中國的看法已變得更加負面,他會採取守勢並且示弱嗎?但中國的經濟現實並非如此令人擔憂,而且北京方面有潛力讓本國經濟走上一條更加可持續的成長之路(如果它這樣選擇的話)。
習近平的訪問是兩個強國的會面,雙方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點。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如今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因此,蓋洛普(Gallup)民調的結果也就不足爲奇了,該結果顯示:2014年,有52%的美國民衆認爲中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伴隨這種感受的還有許多被過度渲染的擔心。當中國人被問及同一個問題時,他們的回答是,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其實,中國人說得對。一國的經濟實力不單靠經濟規模決定,還受人均收入水準影響,後者決定了該國處理外交政策、安全等議題的能力。以此衡量,中國目前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而且是首個成爲強國的發展中國家。這可以解釋中國爲何有不安全感、爲何不願承擔人們期望一個強國承擔的責任。
美國認爲中國應承擔更多責任,而北京方面主張,國際秩序的任何變化都應基於新的經濟現實。這種感受反映在中國官方發佈的習近平訪美中方成果清單(共49條)上。清單首先列出了此訪的首要主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而美方並沒有這樣表述,凸顯出雙方都存在的不確定性。
您已閱讀30%(558字),剩餘70%(13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