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

理性看待李嘉誠的「撤資」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正所謂「商人有祖國,從商無國界」,從商者,即使是擁有非常高知名度的李嘉誠,其本性都是不斷尋找可低買高賣的國家和地區,以追逐更高回報。

2015年可謂李嘉誠旗下公司「重組年」,繼年初宣佈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重組方案,分別以「長和」、「長地」兩間開曼群島註冊的新公司來取代上市地位後,上週又公佈了將老牌公用企業電能實業合併入長江基建的方案。這次重組之後,除了泓富、匯賢這兩家房地產信託基金外,長和系內不再有香港註冊的上市公司。

這並不意外,這一重組的方案再度引發各界紛紛揣測,有些分析更是作出了不少過度的解讀,甚至認爲改變上市公司註冊地和投資部署都是李嘉誠要「跑了」。

這些過度、惡意的解讀並無助各界瞭解李嘉誠公司重組的真實意圖,反而容易混淆視聽,引發無端恐慌。李嘉誠重組方案的核心,實際上可以用16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超高財技,更國際化,大勢所趨,精明投資。」

您已閱讀8%(311字),剩餘92%(37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