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

從政商關係看李嘉誠帝國重組

香港中文大學範博宏:李嘉誠和他的商業帝國,是東西交匯的香港在政治與商業時代的產物。政商關係像一把雙刃劍,李嘉誠曾受惠於此,但現在卻不得不將其割捨。

2015年1月9日週五港股收市後,香港富豪李嘉誠發佈其商業帝國史上最大手筆的資產重組計劃,將市值超過6600億港元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合併後再分拆成兩家新的上市公司:長江和記實業(下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下稱長地)。1月12日週一開市後,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股票盤中一度分別上漲20%和17%,最後收盤分別上漲14.74%和12.53%。另外,市場更加關注的是,新成立的這兩家公司,長地及長和,全是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重組後變相遷冊海外。

李嘉誠曾經是香港夢的代表,靠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如果在十幾年前,香港民衆會讚美他爲「李超人」,可是時過境遷,民衆對李嘉誠家族的態度轉趨負面,甚至有「官商勾結」、「紅頂商人」、「奸商」的極端評價。

對於李嘉誠或者地產富豪的態度,也與香港大環境變化有關。2012年的香港基尼係數達到了0.537,創40年新高;香港特區政府扶貧委員會在2013年9月公佈了香港家庭的「貧窮線」——三口之家每月收入11500港元,近兩成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同時《經濟學人》2014年3月發佈了「全球裙帶資本主義指數」,香港排名第一,財富集中度接近80%。這些數據反應了香港日益加劇的貧富差距,民衆「不患寡而患不均」,「仇富」的心態隱藏在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角落裏,香港也不例外。

您已閱讀24%(551字),剩餘76%(17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