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再等待,我們不能再猶豫。1982,在人們尚未衝出牢門之前,我們終於用電影起義了……我們終於用電影訴說我們的真實的社會和生活,還有我們的歷史……我們不要做亞細亞的孤兒,我們要高唱美麗島。因爲我們有了臺灣新電影。」-----小野,《光陰的故事》,2015
1982 年,臺灣仍然在戒嚴的黑色盒子中,甚至「美麗島事件」的大逮捕和大審判纔是三年前的事,但臺灣社會已經暗潮洶湧,社會能量與反對政治準備爆發,挑戰那個長久桎梏人們的體制。
那一年,在中央電影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小野和吳念真有機會找一些新人拍電影,他們推動製作了一部影片叫做《光陰的故事》,分別由三位青年導演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執導。1983年又推出由吳念真改編黃春明小說的電影,由侯孝賢、萬仁、曾壯祥三人執導三段故事的 《兒子的大玩偶》。在後來短短几年內,人們看見了侯孝賢《鼕鼕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張毅的《我就這樣過了一生》,《玉卿嫂》,萬仁的《油麻菜籽》等等,這是臺灣從未出現過的電影語言,因此被稱爲「臺灣新電影」。
您已閱讀26%(472字),剩餘74%(1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