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決定允許人民幣邁向「有管理的浮動」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極端波動,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有一種解釋是,投資者日益擔心全球「通膨減速」(disinflation)並不是一條被強硬的央行措施手刃的巨龍,而是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當然,人民幣下跌對美國、歐洲的通貨膨脹以及經濟活動(即便跌幅達10%)造成的直接影響太小,不足以解釋後兩者債券收益率和通膨指標的大幅下滑。人民幣在貿易加權美元和歐元中的比重約爲20%,一般來說,貿易加權美元和歐元每上漲10%,在18個月內可使通膨率和實際GDP成長率下降0.5%-0.6%。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即便人民幣貶值10%,影響也不過是在一年裏將美國和歐洲的通膨水準和經濟成長拉低10至20個基點。
最近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樣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沒錯,大宗商品進一步疲軟也削弱了短期的通膨前景。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基準效應會向前滾動,此類下跌將不再影響同比通膨數據。而且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相當於爲十國集團(G10)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減稅。因此,儘管大宗商品價格的新一輪下跌令人震驚,且短期影響肯定也很大,但很難看出這會直接導致長期債券收益率和遠期通膨水準下滑。
您已閱讀37%(500字),剩餘63%(8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