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中國滑雪場:還差口氣

FT駐華記者吉密歐:滑雪場多在小山村,中國的基礎服務和急救醫療設施亟待改善。北京冬奧會若能引進阿爾卑斯山的急救服務體系,至少我的多數朋友會覺得它是成功的。

飛機進入北京城上空後,從機窗向下俯瞰——如果強風把霧霾吹散的話——映入眼簾的白色小細帶如創可貼般貼在棕褐色荒涼的中國北方廣袤地區。這些細長帶由人工降雪而成,即所謂的滑雪場,這兒(北京與張家口)剛剛奪得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

2000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此後經常去滑雪,但聽到北京將於七年後舉辦冬奧會的訊息,著實讓我和許多朋友深陷矛盾之中。中國擁有十分糟糕的人權記錄,這讓很多活動組織公然抨擊國際奧委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的決定,該決定讓北京成爲有史以來首個舉辦夏季及冬季奧運會的城市。環保人士也是義憤填膺,因爲2022年冬奧會的比賽用雪多數來自人工降雪,此舉會消耗掉全北京超過1%的供水量,而北京多年來一直深受乾旱少雨的困擾。

儘管冬季氣溫低於零度,但降雨量稀少卻是北京冬奧會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負責申辦工作的黨政官員信誓旦旦地宣稱:去年冬天,北京郊外的山區(屆時將舉辦戶外項目)總降雪量達20-70釐米。2010溫哥華冬奧會(Vancouver Olympics)因降雪量少而飽受批評,儘管舉辦戶外項目的惠斯勒山(Whistler Mountain)冬季平均降雪量超過了11米——這幾乎是北京山區降雪總量的16倍。

您已閱讀14%(531字),剩餘86%(31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