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大禹爲了治理黃河的水患,新婚剛過就出發了。有記載說他在外治水花了十三年,也有記載說是八年。幸好他英明果敢,離家前的短短功夫,已經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妻子塗山氏火速懷上了他的兒子啓。在大禹常年出公差的日子裏,兒子出生、長大了。據說大禹期間三次路過家門:第一次恰好趕上妻子分娩,聽見兒子呱呱墜地;第二次看見年幼的兒子被抱在懷中,已經可以衝他笑了;第三次,已經長大了的兒子上來拽著父親的衣服,用力想把父親拉回家。這就是後人演繹的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古往今來,一直作爲有責任心、有事業心、一心爲公的典型大張旗鼓地宣傳。
不曉得這個傳說有多少杜撰的成分,設身處地想想,就覺得有點牽強。在大禹的年代,交通不便,洪水氾濫,大禹回一次家真的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何況塗山氏住得並不近,有人考證說是今天的重慶,也有人說是安徽,離大禹當時分管的黃河治水管理委員會,相距不是一星半點。如果上述傳說是真的,那他幾乎是掐準時間趕回去的,沒有錯過孩子的出生、嬰幼哺育期乃至少年期,而這恰恰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這麼辛苦回家卻過門不入,既不符合人情,也不符合人性。後人一心想把大禹神化,卻不曉得從此開了一個壞頭,大禹之後的英雄豪傑,都以斬斷兒女情長爲能事,而且一個比一個滅絕人性。似乎舍了小家,忙得妻離子散,纔算是心繫天下。其實回家擁抱一下老婆孩子,不見得就讓英雄氣短,大禹是個好爸爸,更不會抹煞他的英雄形象。因爲培養接班人也是大禹最重大的責任之一。
大禹父子的故事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儘管大禹多年公幹在外,父子感情不僅沒有疏離,還能父業子繼。大禹言傳身教,最終讓兒子有實力打敗競爭對手,獲得王位,中國史上的「家天下」就此開啓。無論是以古代還是現代的眼光來看,大禹都算得上是超級成功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