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沒有「泰萊規則」

中國東方證券邵宇、池光勝:中國存在「自然利率」缺失和「目標通膨率」軟約束問題,而且由於央行與市場溝通的不暢使市場不易形成遠期利率和通膨率的穩定預期。

【編者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成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金融市場穩定日益關鍵,與之對應,金融監管協同日趨複雜。如何協調資本市場、貨幣政策以及宏觀政策將成爲未來要點。FT中文網推出《金融監管》專題,歡迎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約翰•泰萊(John B. Taylor)本人對美國貨幣政策規則的研究集中在20世紀70-90年代,他提出應考慮產出缺口和通膨缺口,以最優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反應函數。泰萊在《實踐中的相機抉擇與政策規則 》中認爲:第一,政策規則優於相機抉擇,因其易於建立當局與市場之間的合作關係。第二,政策規則要有較好的「反饋機制」。第三,在固定匯率制下,一國不能自主決定本國的利率水準。第四,美國的平均自然利率(實際利率)約爲2.0%,考慮到價格測量過程中存在的誤差,每年2%的內含通膨率目標能夠接近代表價格穩定或近似代表「零通膨」,即使用如下方程對聯邦基金利率進行調整,這就是經典的「泰萊規則」:

您已閱讀8%(435字),剩餘92%(50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