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以來,中國股市在短短三週之內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暴跌:上證指數從5200點附近一路下滑到3400點左右,跌幅達到三分之一。引發這次股市暴跌的因素有很多,我們認爲其中一個原因是跌停板制度引發的市場流動性衰竭放大了市場拋售壓力,而這一缺陷在新的槓桿式交易的大環境下尤爲突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股市目前的漲跌停板制度規定,股票當天的交易價格在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的基礎上,只能上漲或者下跌10%。這個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爲防止過度投機,莊家操縱股票價格的行爲。另外,當市場中存在大量缺乏準確的市場資訊和不具備金融投資常識的交易者時,股票價格短期內往往被市場情緒和小道訊息控制,容易出現跟風操作,股價暴漲暴跌的情況。由於中國股市以散戶交易爲主(尤其是在股票市場剛剛成立的時候),因此漲跌停板制度對於穩定股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漲跌停板制度畢竟是人爲的非市場性的價格管制。最近發生的由槓桿式交易(配資交易)引發的股市暴跌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非市場性的價格管制—特別是跌停板制度—所存在的嚴重不足。這些不足是由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結構和投資方式隨著金融改革出現了新動態;我們認爲這種傳統的漲跌停板制度必須要隨之改進,才能適應這種新常態。
在這輪股市大跌中,很多股票都是一開盤即跌停,最多的甚至出現一週內連續跌停。這種情況下,跌停板制度直接造成了整個股票市場的交易量極度萎縮,也就是市場的流動性枯竭問題。市場流動性枯竭嚴重限制了股票持有人通過賣出股票獲得現金的能力。爲什麼跌停板制度造成的這種流動性枯竭在本輪股價暴跌中危害更爲嚴重呢?這主要是因爲中國股市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投資者通過融資加槓桿炒股。對於存在槓桿式交易的市場而言,流動性枯竭危害巨大,跌停板制度不僅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甚至還會放大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