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混業經營

中國金融混業經營是福是禍?

徽商銀行蔡浩:中國金融體系由分業向混業經營的演進是大勢所趨,但配套的「基礎設施」要先行,包括資本市場更加縱深,金融監管體系須變革,央行不妨仿效美聯準,實現貨幣政策權和監管權的統一。

中國兩大官媒——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在交替爲股市打氣,認爲股市將會長牛,空中仍有加油機會云云。其邏輯不外乎,改革紅利驅動,制度優化釋放動能,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勢的認同;而市場的正面解讀還有,流動性寬鬆推動股市繁榮,股市繁榮利於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股市繁榮帶來的財富效應或能刺激消費和內需(從而反哺經濟)。

這些解釋都有其道理,若再結合股票「註冊制」深入探討,可能還有一層深意,股市長(慢)牛有助於提高資本市場的寬度和深度,而這意味著爲放開商業銀行的准入限制做鋪墊——因爲這將有效減少商業銀行資金對股市的衝擊,換言之,這是爲未來從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的金融制度變革做準備(近期傳聞監管機構正在研究允許銀行控股證券公司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混業經營就是允許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從事多個金融市場的業務,包括但不限於銀行、證券(投行)、保險、信託、基金等等。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歐洲爲代表的全能銀行模式,即直屬各部門可依法從事投行、信託、保險等一系列金融業務;一種是以美國爲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團模式,商業銀行本身不允許從事投資業務,但如果是同一集團旗下的其他獨立子公司就不受此限制。

您已閱讀10%(492字),剩餘90%(44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