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存款保險:中國金融監管格局裂變

中國中信證券鄧海清:存款保險制度議論多年,爲何忽然如此急迫推出?這意味著中國對銀行體系市場化的決心和信心增強,同時也完成金融風險控制上的最重要的制度設計。

【編者按】中國存款保險制度5月正式推出,當月中國央行旋即降息,這正值中國利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之際,存款保險制度會帶來什麼改變?能否避免道德危機?國際經驗有什麼啓示?FT中文網推出《存款保險》專題,首期邀請鄧海清、鍾正生、牛播坤撰文評論。

關於中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喧囂,已經持續很多年了,直到今年的3月31日,方纔塵埃落定。而直到5月1日開始,這一條例才真正開始施行。相比於其他國家,中國存款保險制度可謂是姍姍來遲。相比而言,同爲金磚國家的印度,早在60年代就已經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是什麼絆住了存款保險制度的步伐,而此次重大轉變過後,中國資本市場的格局又將有怎樣的轉變呢?

筆者認爲,存款保險制度,可以說代表著金融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公里」。爲什麼這麼說?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最難以市場化的部門是商業銀行。投資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客戶,多更追求本金安全性。若商業銀行的破產可能性放大,那麼,投資者的恐慌將會給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造成重大影響。同時,與其他金融市場不同的是,由於在公衆眼裏,各家銀行都是一樣的,所以一家銀行的破產,將可能引發針對整個銀行業的擠兌。正是因爲商業銀行與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密切相關且波及面廣、同質性強,所以銀行的市場化步驟,也就會相對而言更加艱難。中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意味著中國對銀行體系市場化的決心和信心增強,同時也完成了中國在金融風險控制上的最重要的一個制度設計,因此標誌着中國的金融市場化的「最後一公里」。

您已閱讀21%(620字),剩餘79%(24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