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協定

諸邊貿易協定的風險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諸邊貿易協定可能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也存在風險。必須挫敗用它們替代世界貿易組織、或者排擠中國的企圖。把手伸得過長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不利於全球貿易自由化事業。

美國提議的諸邊貿易協定應該受到歡迎嗎?這是一個大問題,不僅僅是對於那些認爲世界貿易自由化是一項重大成就的人。這也是個極富爭議的問題。

自從「多哈回合」(Doha round)多邊談判(「多哈回合」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之後不久啓動)失敗以來,全球貿易政策的焦點已轉向僅限於某個夥伴國集團的諸邊協定。最重要的協定均由美國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以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簡稱TTIP)。正如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一項研究所指出的,歐巴馬政府的貿易議程旨在將美國置於「一個覆蓋全球經濟近2/3、美國貨物貿易近65%的一體化貿易區的中心地位」。

TPP是美國與11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日本)談判的貿易協定。其夥伴國的產出佔世界總量的36%,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11%,商品貿易佔全球的大約1/3。TTIP是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協定,佔全球產出的46%,商品貿易的28%。當然,中國是未被納入這些談判的主要貿易伙伴。

您已閱讀24%(493字),剩餘76%(15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