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

美歐貿易談判重在監管協調

前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談判的目的並非消除保護主義壁壘,而是協調彼此之間的監管差異。如何爲消費者和企業帶來雙贏結果,需要不同以往的智慧。

美國汽車的保險槓比歐洲汽車的保險槓大。這聽上去或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但對於負責談判一項美歐貿易協定的外交官們而言,諸如此類的問題有著重要意義。開放市場曾經意味著消除壁壘,這些壁壘旨在保護本國生產商免受外國競爭的威脅。目前歐美當局給人的印象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也是這樣一種協議。實際上,這項擬議的協定屬於另一種類型。

多數舊式壁壘已經消除,如今的貿易談判代表們把注意力放在了消除歐美市場現行監管規定之間的差異。談判的目的不再是消除保護主義措施,而是要協調那些防止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預防措施。

這種努力的政治經濟學不同於以往的談判。當你致力於降低關稅時,消費者會因爲價格下跌而稱讚你,而生產者則會抱怨你取消了保護主義措施。當我們開始討論監管協調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生產者對這類措施出臺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因爲它們會對醫藥、食品、金融產品、汽車等一切商品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些措施可能會引起消費者擔憂——他們擔心這意味著廢除對他們有益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您已閱讀36%(437字),剩餘64%(7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