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新絲綢之路

中國能否助希臘走出危機?

張利華、齊思源:希臘應當積極利用「新絲綢之路」的大好契機,爭取中國的支持,依靠投資融資、技術創新和管理制度的創新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局。

公元六世紀,兩名來自東羅馬帝國(以希臘語爲官方語言)的景教修士將蠶種從中國偷運至君士坦丁堡。這一技術的傳播使東羅馬帝國壟斷了歐洲的絲綢貿易直至公元十二世紀,貿易壟斷爲其長達六個世紀的經濟政治大國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千年多前,漢武帝派兵出征大宛(古希臘人後裔),以戰利品汗血BMW裝備其精良的騎兵部隊,一舉擊潰了企圖分裂中華的蠻夷部落。

可以確定是,中國和希臘的歷史聯繫絕不僅僅侷限於桑蠶種和馬術等技術領域。從中國古代都城西安到君士坦丁堡和大馬士革等遙遠的城市,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和商貿活動成爲促進亞歐大陸密切聯繫的重要因素,爲經濟和文化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希臘、印度、波斯、埃及、阿拉伯及其他地區在這一場正和博弈(positive-sum game)中共贏互生。

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起了海外基礎設施項目的政府資助計劃,以期進一步推進中國與中亞和東南亞地區及歐洲之間的互聯互通。「新絲綢之路」計劃旨在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貿易活動,同時在整個亞歐大陸間擴大商貿活動的規模,這一構想令人遙想起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您已閱讀9%(477字),剩餘91%(47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