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的慕課表

姬十三的慕課表:日常思考的陷阱

果殼網CEO姬十三:知道更多的資訊不能自動讓人變得更聰明,相反,獲得的資訊越多,就越考驗你鑑別和篩選資訊的能力。而心理學研究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它能讓我們多一點自知之明。

《生活大霹靂》裏的謝耳朵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我犯錯了,難道我自己不會知道嗎?」我們總以爲自己頭腦清醒而理智,並引以爲榮,然而無論是劇中自視甚高的天才物理學家,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會常常不自覺地陷入各種誤區。

比如,微網誌上的「錦鯉」爲什麼那麼靈?實際上,拜錦鯉不過是到寺院裏燒香請願的一種變體。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少數人湊巧轉完微網誌就走了好運,於是回來「還願」,讓這條錦鯉顯得更加神乎其神,這在心理學上稱爲倖存者偏倚。只要有人轉發微網誌稱自己實現了願望,其他人就更容易跟風:反正轉一條微網誌也不需要什麼成本,萬一真的靈驗呢?

世界上的種種神奇,一部分來自生活本身,另一部分來自人的主觀感知。近幾十年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漸漸意識到,大腦有時候也會陷入誤區。昆士蘭大學的一位認知心理學教授詹森•唐恩(Jason Tangen)開設《日常思考的科學》,去年第一次開放的時候吸引了7萬多名學習者報名。現在,學堂在線引進了這門課程,爲影片配上中文字幕後再次開課。

您已閱讀53%(432字),剩餘47%(3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