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英格蘭住房危機的出路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我們需要停止在人們真正想住的地方制約成長。綠化帶並沒有太大宜人價值。相反,它們是不斷加劇的痛苦的來源,因爲越來越多的人口被塞進人爲設限的空間。

如果一個市場中的同類商品在價值上相差超過百倍,人們會如何形容這樣的市場呢?答案是「嚴重扭曲」。然而,英格蘭最繁華的城市中心附近的土地正是這種情況。正如我最近所講,這些反常現象是戰後英國工黨政府在1947年引入的土地規劃體制的產物。它們的效果卻是對英國宣稱擁有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經濟的諷刺。如果真有市場經濟,這些差異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一本關於住房的優秀著作《住房:計劃在哪裏?》(Housing: Where’s the Plan?)中,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前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凱特•巴克(Kate Barker)指出,2010年,劍橋附近的農業用地價格在1.85萬英鎊/公頃,而鄰近的住宅用地價格可能在290萬英鎊/公頃。僅限農業使用的土地與可供開發的土地緊靠在一起,而它們的價值卻有天壤之別。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克里斯蒂安•希爾貝兒(Christian Hilber)與荷蘭智庫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的沃特•韋穆倫(Wouter Vermeulen)指出,過去40年期間,英國實際房價成長速度快於經合組織(OECD)其他任何成員國。英國(尤其是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地區之一。若沒有控制,實際價格原本會在1974年到2008年之間上漲約90%,而非190%。

您已閱讀40%(632字),剩餘60%(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