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們對美國股市的認識。首先,這些市場很大——僅標普500指數(S&P 500)成分股的總市值就達20兆美元。其次,它們的流動性極高,這是很自然的。每天成交的股票有數十億股。最高買價與最低賣價之間的價差應該很小,而且在這些價格的背後,肯定聚集著大量其他相差無幾的報價。股指還支撐著一系列期貨合約,供那些需要對大盤建立敞口的人使用。
我們還知道,2010年5月6日,這些市場曾短暫地抽風。在幾分鐘時間裏,它們波動、飆漲、上下震盪,狂跌6%,然後又反彈。寶僑(P&G)等知名企業的股價一度跌掉四分之一,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在某個時刻曾跌到1分錢。這一事件是近年來有關市場失靈的完美案例。儘管當時希臘的危機正在醞釀當中,但並沒有發生任何能夠解釋這場「地震」的基本面事件——沒有出現要開戰或某個重要人物遇刺的傳言,甚至沒有哪家央行笨手笨腳地發表了錯誤的聲明。
無數互爲補充的理論解釋了當時低得離譜的股價爲何未能吸引來衆多買家(通常情況下,買家衆多可抑制價格走低)。大量期貨合約賣盤無人接盤。電腦演算法失靈,在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命令出售、而非暫不行動。「高頻」交易員一下子失去了交易興趣。流動性不足在各處引發進一步的流動性不足,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之間循環蔓延。
您已閱讀42%(532字),剩餘58%(7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