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西藏

書評:消融的西藏

FT駐南亞分社社長馬萊:首本現代西藏旅遊指南的作者巴克利,在其新書《消融的西藏》中,對中國在西藏的開發提出批評。這是一部重要著作。

犛牛有很多用途。以前,在基本上找不到樹木的青藏高原上游牧的牧民曾將犛牛糞用作生火材料。犛牛奶可以製成酥油、酸奶和極硬的幹乳酪;酥油可用作燈油,也可加入茶中飲用或當作化妝品塗在臉上。

犛牛骨可以雕刻成念珠。犛牛毛可用來製作帳篷、繩索、包、毛毯和衣服;犛牛皮可製成靴子,甚至可做成小船來橫渡該地區的許多河流。犛牛尾可用來製作紀念品或演出道具,比如歌劇演員戴的假髮、聖誕老人的鬍鬚和中國舞獅者的戲服。

邁克爾•巴克利(Michael Buckley)在他所著的《消融的西藏》(Meltdown in Tibet)中,略施筆墨聊了聊這一高海拔地區馱畜的奇妙功用,這是該書難得一見的輕鬆段落。在該書的其餘段落中,巴克利則是在慷慨陳詞,猛烈抨擊其所稱的中國在1950年侵入這片廣袤的喜馬拉雅大地後進行的生態滅絕行爲。

您已閱讀17%(350字),剩餘83%(16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