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公共領域的討論都具有過激性和非理性,但沒有一個像外交政策這樣。在我們的數據黃金時代,外交政策仍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衡量的領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對此侃侃而談,只要他們聲音洪亮並大量使用「戰略」一詞。
因此,英國正在從全世界退縮的說法深入人心。這一指責建立在時下對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的諸多不滿之上:他的歐洲懷疑主義(euroscepticism)、他暗示在未來幾年削減國防預算以及缺席法德聯合制裁俄羅斯的外交陣線。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觀點每一個說得都沒錯,但合起來看卻有失偏頗。
這裏有一些相反的說法。2010年以來,英國與其他國家一起領導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導致後者政權更迭,並在議會就是否打擊敘利亞舉行投票。它對伊拉克境內的聖戰分子進行轟炸,並宣稱將這些打擊行動擴大到敘利亞境內「沒有法律障礙」。它一直在努力深化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大國之間的關係,即便這讓美國感到不滿。英國不僅堅持邏輯上毫無道理可言、甚至還讓自己在選舉中失分的對外援助目標,而且還將對外援助寫入法律。
您已閱讀27%(448字),剩餘73%(11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