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

Lex專欄:中國奶製品業的復甦曙光

7年前深陷食品安全醜聞的中國奶製品露出復甦苗頭。領頭企業之一蒙牛去年收入成長15%,不僅改善了供應鏈,也增加了行銷支出,以更好應對來自外國品牌的競爭。

從致使嬰兒得病的醜聞中恢復過來並不容易,也理應不容易。2008年,當中國奶製品生產商三鹿(Sanlu)被查出銷售含有三聚氰胺的產品時,整個奶製品業都沾染了汙名。

7年過去了,中國奶製品業開始復甦——當然它爲此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未倒下的品牌之一——蒙牛(Mengniu)去年全年的業績或許預示著未來。週三收盤之後,蒙牛表示,2014年收入同比成長15%,淨利潤同比上升五分之二,超出預期逾十分之一。利潤率較高的酸奶和保健飲品對這一超預期的業績做出了貢獻。週四,蒙牛股價上漲了10%。

產品結構得到了改善,但不止於此,運營方面也有進步。蒙牛一直在整合其供應鏈以保證質量控制。到去年底,蒙牛96%的國內原奶供應來自規模化、集約化牧場,這個比例高於2010年的70%。蒙牛也在其他方面實現了規模效益,通過精簡產品提高了低溫產品線的資產利用率。持股蒙牛10%的法國達能(Danone)和持股5%的丹麥愛氏晨曦(Arla)帶來的專業經驗,對蒙牛的業績提升也有幫助。蒙牛去年也比較走運。供應過剩所致原奶價格下跌,提升了利潤,緩衝了打折銷售對收入的衝擊。

您已閱讀64%(468字),剩餘36%(2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