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在李光耀的照耀下成長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分流和雙語教育,組屋和城市化,李光耀代表著一個時代。新加坡從第三世界躍然第一世界,經濟轉型中人們的受益有多有少,但是我這一代新加坡人無論愛他恨他,身上總有他深深的印記。

1968年10月,我在新加坡一個俗稱「梧槽尾」的地方出生。正式地址當時叫美芝律433號,「美芝律」三個字是英文Beach Road的閩南語拼音。顧名思義,Beach Road是沿著新加坡市區南部濱海的一條路,東側是加冷河(Kallang River),西側是新加坡河。這樣的地理結構,早年聚集了很多與海上貿易、航運和造船有關的行業的從業人員在這裏安家。

早年新加坡很多行業是由不同種族和籍貫的人所控制甚至壟斷的,航運、造船基本上是福建金門移民的特長。我的祖上是金門後浦人氏,祖父1920年代南來新加坡之後,就定居到梧槽尾,在美芝律433號這一處雙層店屋做起了築造舯舡的手工業小生意。

但是,我對美芝律433號沒有一丁點兒印象。我出生後不久,美芝律433號那一帶就拆了。政府在旁邊建了十多棟十多層樓高的公共住房,絕大多數是客廳、飯廳和臥室爲一體的房型,俗稱「一房半廳」;少數是一個客廳、一間臥室的「二房式」和一個客廳、兩間臥室的「三房式」。這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組屋」。

您已閱讀10%(433字),剩餘90%(37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