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非對稱降息以來,中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放鬆節奏上一直偏於謹慎,市場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也屢屢被打折。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要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因此去年降息過後中國央行官員也表態當前貨幣政策仍屬中性。但隨著各種花樣翻新的「注水」,央行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呵護,讓市場形成了愈益濃厚的寬鬆預期。市場的傾向性詮釋本無可厚非,降息既出,遑論「中性」?經濟下行,怎能謹慎?直到降息兩月之後,降準再次來臨,才終於給了市場一份意料之中的「驚喜」。
此時再言貨幣政策中性,似有不合時宜之嫌。但市場所忽視的,恰恰是貨幣政策決策邏輯可能已然生變。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對成長前景和通膨走勢的評估上,央行有著與市場不同的視角。正是這種不同,造成了貨幣政策貌似寬鬆,實則偏中性的基調,也造成了市場預期與央行實操間的錯配。
那麼,如何理解當前貨幣政策的偏中性特質呢?
您已閱讀10%(376字),剩餘90%(34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