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

東南亞:多元化與伊斯蘭正統的角力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印尼和馬來西亞常被列爲現代化溫和穆斯林國家的典範。然而兩國都有跡象表明,多元化正遭受侵蝕,對伊斯蘭正統思想更爲僵硬的詮釋正在成形。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經常被列爲現代化溫和穆斯林國家的榜樣。兩國都擁有龐大且佔多數的穆斯林人口,但他們都建立了一種聲望——對構成本國複雜社會和民族結構的其他宗教保持寬容。然而,兩國都有跡象表明,這種力量來自多樣性的傳統正遭受侵蝕,對伊斯蘭正統思想更爲僵硬的詮釋正在成形。

巴黎《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遇襲後,不同的信仰和思想如何共存成爲一個緊迫的問題。一種方式是,通過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權利,夯實一國的世俗根基。另一種方式是,放棄多樣性,讓某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掌握對於信仰、習俗和言論自由的更大控制權。遺憾的是,有跡象表明,這兩個東南亞國家正在選擇這條最小阻力路徑。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該國2.5億人口中,87%是穆斯林,其中99%屬遜尼派。基督教徒約佔10%,印度教和佛教徒佔2%。印尼憲法名義上是世俗的,但其建國理念「潘查希拉」(Pancasila,即 「五項原則」)堅持一神論,想必這會對信奉印度教的人造成不便。褻瀆神明是非法的,無神論不被認可。

您已閱讀28%(457字),剩餘72%(11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