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最後一天,中國朝核問題特使武大偉分別會見了美俄韓朝核問題代表。三國代表同一時間訪問北京,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史上的確十分罕見。有海外輿論因此解讀爲美俄韓集體對北京發難,原因是中朝關係冷淡,半島問題的死結已經由原來的朝美矛盾變成了中朝矛盾。這個論斷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象,恰恰相反,三國朝核問題代表同訪北京,凸顯了北京在六方會談、朝核問題乃至半島問題上的某種程度的共主地位,而這一地位至少在未來一個時期是其他各方無法替代的。
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執政後,外交主動性明顯增強。而在朝核問題和對朝關係上,中國轉向現實主義的路線政策目前已經基本成型。北京目前對朝政策的基本底線,是半島無核化,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對此已多次強調過。雖然在措辭上強調的是「半島」,但由於只是北韓在開發核武,所以也可以理解爲北韓的無核化。且在這一問題上,北京言行一致,不但政策宣示如此,行動上也嚴格遵守聯合國對朝制裁的決議,履行相應義務。其實這也是引發北韓對中國不滿的原因,也是平壤爲什麼要撇開北京,尋求與其他四方乃至其他國家改善關係的緣由。平壤認爲,北京日益倒向反朝陣營。
中國第五代領導人之所以一改前任的溫和,對平壤態度強硬,其一是吸取了過去的教訓,厭煩被平壤「玩弄」。在中朝關係史上,與人們想像中北京主導雙邊的看法相反,大部分時間裏,是平壤在主導中朝關係,北京按照平壤的要求出牌。冷戰史專家沈志華梳理外交檔案的研究表明,從中共在大陸建政後開始,直到本世紀頭10年,除了一些特殊階段外,中朝關係是一種不穩定的雙邊關係,兩者明爭暗鬥,與雙方宣稱的血盟友誼和特殊關係相反,真實的中朝關係非常緊張,在大部分時間裏,因北京「有求於」平壤(戰略屏障),平壤能夠對北京予取予奪。平壤能夠做到這點,是利用了大國想利用北韓的心理,及由此引起的相互矛盾和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