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北韓

我的北韓之旅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最近我有一次機會,去北韓轉了五天。在主人精心安排我們參觀的場合,似乎處處鶯歌燕舞,但真相可能與我的所見所聞完全相反。

關於北韓最好的著作是芭芭拉•戴米克(Barbara Demick)的《沒什麼可嫉妒的》(Nothing to Envy)。書中,她精彩地重構了北韓偏遠的東北城市清津(Chongjin)普通人的生活。我用「重構」這個詞,因爲她的敘述幾乎完全由成功逃出北韓的流亡者的訪談拼接而成。戴米克去過北韓幾次,但沒有看到多少有價值的事情。「來訪者被圈在精心挑選的紀念碑行程上,」她在書中寫道。當局給他們安排了「看守」,保證他們遵守「不允許與普通市民接觸」的規則。

我過去從未去過北韓。要就一個我從未踏足過的國家發表看法,我總感覺有一絲不安。本月,作爲致力於促進歐亞關係的智庫「歐盟-亞洲中心」(EU-Asia Centre)的小型代表團的一員,我終於設法來到了北韓。我們5天的行程包括平壤、朝韓緊張的邊境上的非軍事區(DMZ)以及位於山區的北韓開國領導人金日成(Kim Il-sung)的出生地萬景臺(Mangyongdae)。那麼,我看到了什麼呢?

首先,平壤,或者至少我看到的那部分平壤,看起來比我先前想像的可怕景象稍好一些。沒錯,許多樸素的建築帶有蘇聯式工人新村的全部「魅力」。同樣沒錯的是,很少看到商店。這個城市的設計宗旨是展示權力和威望,規模大得不那麼「宜居」。但這個城市也許比你想像的更繁忙。比起幾年前,路上的汽車更多,很多還是新的。這種發展使安裝交通燈變得必要。許多女人穿著各式各樣的高跟鞋,這些鞋子從中國進口,明顯不是由平壤第一製鞋廠生產的。有一個溜冰場、一個保齡球場和一些精心養護的公園。

您已閱讀37%(644字),剩餘63%(11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