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失衡

如何管理信貸氾濫的世界?

英國央行前副行長塔克:任何經濟體應對外部脆弱性的舉措,都不該變成針對所有資本流入徵稅的理由,也不能成爲本土企業免受外部競爭的「保護傘」。

儘管人們已經採取了許多措施來改革金融體系,危機過去7年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缺陷或多或少依然如故。我們當下的金融安排會導致支出、儲蓄和投資模式的長期國際失衡。當一個國家陷入困境時,這種困境會迅速擴散到該國之外。

我們該如何在保持浮動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好處的同時,避免這些嚴重損失呢?現實地說,我們對這種失衡狀態幾乎束手無策。縱觀歷史,有的國家投資比儲蓄多,因此出現經常賬戶赤字;有的國家則支出更少,因此積累了儲蓄和經常賬戶盈餘。但對於按照其他國家希望的速度逐步減少盈餘,這些儲蓄國從未表露出較大的興趣,它們認爲這是債務國的職責和需要。

真正能夠得到緩解的是危機擴散到邊境之外的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每3年會重新審查其監控經濟金融風險和政策的方式,我和我的同事清華大學的李稻葵(David Li)參與了審查。這一審查給了我們緩解上述趨勢的機會。

您已閱讀25%(374字),剩餘75%(11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