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路金融

從中美差異看中國P2P信貸發展

網路金融千人會易歡歡:中國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度遠超美國,利率還未市場化,信用評分體系也不夠完善。因此,有三個要素決定了中國P2P行業能否健康發展。

網路金融自產生就伴隨著「普惠」的概念,其主要構成是P2P信貸(peer to peer lending,中文也稱「人人貸」)。後者創造了一種新型的交易資產——個人信貸,這不僅啟用了個人與小微企業等投融資者的理財與融資需求,在中國還有助於促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我不久前到美國走訪高科技企業與網路金融類公司,切身感受到了美國P2P借貸的行業氛圍。在美國舊金山的地鐵上,隨處可見P2P借貸搜尋網站Credit Karma的宣傳廣告,酒店電視的廣告中也可以經常看到Quick Loan的身影。今年8月,美國的P2P網站Lending Club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檔案,計劃融資5億美元,再次引起市場對P2P借貸的關注。

P2P信貸業務2006年前後進入中國後,也一直快速發展。自2011年後,中國P2P貸款呈爆發式成長態勢,大量P2P貸款平臺湧現。2011年,P2P網貸平臺數量僅爲20家,月成交額僅爲5億元人民幣;但到2013年底,網貸平臺數量增加到600家,月交易額達到110億元人民幣;截止2014年6月,P2P網貸平臺數量突破1200家,平均每天成立一家P2P公司。

您已閱讀20%(492字),剩餘80%(19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