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於一個抽象名詞發動的無限制戰爭會遇到的困難,沒有幾個人考慮得像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那樣多。除了實際操作上的問題(怎樣纔算打贏了戰爭),與不明確的敵人作戰還會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歐巴馬作爲總統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這樣一種評論上:全球反恐戰爭正在侵蝕美國國內的合法權利及其在國外的道德資本。從小布什(George W Bush)手中接過總統大權後,歐巴馬立刻拋棄了「全球反恐戰爭」一詞。但不久前,他發誓要「削弱並最終摧毀」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就這樣,在兜了一大圈後,他幾乎又回到了原點。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因爲歐巴馬是一位不情願的鬥士,而他留下的東西將是持久的。
事實上,美國反恐戰爭在既定目標上取得了成功。小布什的最大創新是設立了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如果你把2001年9月11日以來美國國內的恐怖企圖列一張表,你會發現它們的技術含量越來越低、效果越來越差。從歐巴馬上任頭一年被挫敗的底特律民航客機恐怖襲擊案,到他在任第5年發生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每次恐襲企圖都比上一次更加業餘。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美國的盟國。自9年前的7月7日倫敦發生爆炸案以來,歐洲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恐怖襲擊案。西方民衆已經適應了這個安保更爲嚴密的時代。
如果這就是美國反恐戰爭的「資產負債表」,爲什麼還要爲此夜不能寐呢?原因主要是,這張「資產負債表」低估了代價。其中最大的代價是,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正在損害西方對現實的把握。短視的思維導致糟糕的決策。在近日的講話中,歐巴馬刻意避免使用「戰爭」一詞。儘管目前美國在伊拉克部署了逾1000名軍事人員,儘管美國一個月以來發動了逾160次空襲,但他仍堅持將其摧毀ISIS的計劃稱爲一場「戰役」。類似地,美方人員所穿制服也都是「顧問」和「教員」的制服。這種委婉的用詞導致任務偏離了原來的方向。如果你走路時眼睛只睜開一半,你顯然更容易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