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關係

FT社評:重啓美印關係的契機

莫迪訪美,地緣政治並非討論重點,因爲印度尚無能力制衡中國。美印眼下最需要克服各種經濟障礙,比如美國移民政策對印度企業的歧視、印度企業對智慧財產的忽視。

進入本世紀以來,美國外交圈就對與印度結成所謂「天然同盟」寄予厚望。然而,期許總是比現實超前一大截——這在印度是常事。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此次訪美,或能爲印美關係打下更爲務實的基礎。

莫迪已表態,他的優先任務是讓印度經濟恢復近兩位數的成長率。地緣政治不是他此行計劃討論的重點。外交將爲經濟發展服務。對於印度的這種轉變,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應該歡迎。印度既無意願、也尚無能力成爲真正能夠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但印度制定了到2025年成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目標,其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自然能夠對不斷崛起的中國形成牽制,這一點不需明說。莫迪訪美是印美關係重啓的好時機。鑑於他所在黨派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在未來五年裏,莫迪在新德里必將大權在握。

兩國最重大的任務是克服越來越多的經濟障礙。美印雙邊貿易額自2000年以來成長了近10倍,達到每年逾1000億美元。但這仍只是中美貿易額的五分之一,甚至低於美韓貿易額(南韓人口比莫迪的家鄉古加拉特邦還少)。莫迪希望能提振印度的製造業。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畢竟自動化生產是當今潮流,勞動力成本低廉將不再是印度的巨大優勢。但要吸收每年新增的1200萬勞動力,向勞動力密集型成長轉型是必須的。

您已閱讀42%(534字),剩餘58%(7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