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沃爾夫

Europe has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歐元區如何應對經濟挑戰?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當前歐元區經濟形勢嚴峻,歐洲央行應嘗試推行直接量化寬鬆政策,購買政府債券。新歐盟委員會應支持成長,而非繼續堅持緊縮政策。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is year, real domestic demand in the eurozone was 5 per cent lower tha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8. The eurozone’s unemployment rate has risen by just under 5 percentage points since 2008. In the year to July 2014,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in the eurozone was 0.4 per cent. From these telling facts one can conclude three simple things: the eurozone is in a depression; lack of demand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has failed to deliver on its own price-stability target. This is not just sad. It is dangerous. It is folly to assume continued stability if economic performance does not improve.

與2008年一季度相比,今年第二季度歐元區實際內需下降了5%。自2008年以來,歐元區失業率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在截止2014年7月的一年裏,歐元區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0.4%。人們可以從這些明顯的事實推斷出3個簡單的結論:歐元區經濟不景氣;需求不足是關鍵因素;歐洲央行(ECB)未能完成其穩定價格的目標。這不僅令人遺憾,而且還很危險。如果經濟表現沒有改善的話,認爲物價能夠保持穩定是愚蠢的。

您已閱讀10%(845字),剩餘90%(78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