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

各行其是導致歐洲影響力下降

FT專欄作家明肖:只有縱觀全域性,你才能清楚地看到,歐洲貨幣聯盟具有成爲強大政治力量的潛力,但遺憾的是,歐洲政治正朝著集中化程度更低的方向發展。

直到大概10年前,我一直在參加一個討論歐洲未來的年會。我們總是分成兩組:一組關注外交政策,另一組關注經濟。每個組指定一個報告人,在最後的全體會議上傳達該組的結論。大家都禮貌聽取報告。

政治和經濟是兩回事——這個觀念深入歐洲的基因。貨幣聯盟或多或少由一組規模較小的開放經濟體組成,其行爲與之相稱。比起利用經濟工具施加影響,成員國更感興趣的是提高自己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力。直至今日,歐洲外交政策界和經濟政策界主要還是通過「報告人」來相互溝通。在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往往擁有規模較大的經濟部門。而歐洲的智庫則主要專注於單一的領域,要麼外交政策,要麼經濟政策。

政經分離使我們低估了長期經濟疲弱帶來的政治後果。當初如果歐元區迅速克服危機,並開始爲財政和政治聯盟打下基礎,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還會在烏克蘭東部事務上表現得如此無所顧忌嗎?我們在多個成員國內看到的勢頭強勁的分裂運動還會出現嗎?民意調查還會告訴我們極右翼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黨魁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有望成爲下一任法國總統嗎?反歐元政黨還會取代備受尊敬的德國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s),成爲德國自由主義資產階級的的首選政黨嗎?

您已閱讀31%(536字),剩餘69%(11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