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公投

爲什麼蘇格蘭不是好榜樣

《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支振鋒:西方文明基於個人主義的選擇有其優劣;而儒家等文明則是個體缺乏參的機會。在分裂問題上,中西方應借鑑各自智慧避免悲劇的極端。

今天,2014年9月18日,英國首相卡麥隆可能不一定「心碎」,但聯合王國的確命懸一線。在班諾克本之戰這場蘇格蘭獨立戰爭取得艱難勝利700週年之際,「勇敢的心」的後嗣們正試圖動員400萬蘇格蘭人投票決定他們與英格蘭已經持續了307年的聯合。無論分離還是聯合,即便最終的結果不過是一場虛驚,此次公投都將是一場可能導致地緣政治重大變化的政治事件,而其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引發了國際輿論界的思考與論辯。

一方面,英國的政客及各界人士都在苦口婆心、甚至威逼利誘來爲挽留蘇格拉而努力,證明「蘇格蘭獨立毫無意義」,「在一起更好」;但也有論者從另一個方面欽嘆「這個問題正在通過令人喫驚的和平、自由、很多時候甚至友好的辯論得到討論」,讚美蘇格蘭公投是「文明的統獨之爭」,要讓其成爲「典範」(《金融時報》中文網,2月24日);而且,還毫不含糊地批評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對待分裂主義的態度。

英國政府願意讓國家1/3的土地和8%的人口和平分裂,而且是以一種協商一致、和平民主的方式,可謂令人驚歎;其中的協商、民主與和平,也的確值得稱道。尤其是相較於19世紀中期美國以內戰來回應公投,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劍拔弩張的對峙來回應今年3月16日剛剛在克里米亞發生的公投,以及人類歷史上因爲獨立和分裂而導致的種種慘劇,此次英國同意蘇格蘭公投中所體現的寬容,更是彌足珍貴。這裏面的和平、民主、自由與協商,足以成爲人類歷史上的寶貴遺產。但蘇格蘭公投本身能否成爲典範,尤其是在非西方之外的地區能否得到廣泛認可,卻是十分可疑的。而事實上,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其他地區,蘇格蘭獨立都不是好榜樣。

您已閱讀25%(668字),剩餘75%(20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