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爲中國央行「鬆綁」?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張明: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定向寬鬆,是在保成長與調結構之間的權衡結果。經濟結構調整不應過分倚重貨幣,財政纔是更理想的工具。

目前人人都在積極討論經濟的「新常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眼下國內外貨幣政策均是非常規的:先看國外,美歐日英央行都在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加零利率的貨幣政策組合,傳統上以利率爲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讓位於倚重數量的非常規政策;再說國內,中國央行開始將「定向寬鬆」(Targeted Easing)作爲貨幣政策的關鍵詞,將貨幣政策風格由「大水漫灌」轉變爲「滴灌」與「噴灌」。今年以來兩度的定向降準,以及再貸款工具的「老樹新花」,加上熱議中的抵押補充貸款(PSL),似乎都構成了定向寬鬆的新工具組合。

筆者認爲,中國央行政策重點轉向定向寬鬆,實際上是應對兩難境地的不得已而爲之的選擇。一方面,今年初以來,宏觀經濟數據的下滑使得保成長壓力加大,通過放鬆政策來確保GDP增速不低於下限,已成爲中國政府的硬性承諾;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槓桿率高居不下,尤其企業部門與地方政府的負債率在存量與增速方面令人擔憂,製造業的過剩產能以及中西部新增基礎設施的低利用率,都意味著宏觀政策調控不能再走總量寬鬆的老路。換言之,中國央行在保成長與調結構之間痛苦權衡的結果,正是出臺定向寬鬆政策的原因。

做央行官員不易,做中國央行官員尤其不易。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僅是維持低通膨,美聯準貨幣政策目標不過是兼顧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在實施定向寬鬆政策之前,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就已經包含了經濟成長、充分就業、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平衡,而從定向寬鬆開始,似乎調結構也成爲了中國央行新的貨幣政策目標。如此多的政策目標,彼此之間是否會發生衝突?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夠確保實現上述目標嗎?定向寬鬆是否會成爲貨幣政策的難以承受之重呢?

您已閱讀29%(712字),剩餘71%(17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