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Lex專欄:中國應如何支持本土品牌?

從2005年前後開始,中國政府嘗試了新的汽車業監管策略,但其結果卻損害了中國本土品牌的成長。北京若想讓本土品牌成功,可能需要反思其監管思路。

計劃經濟能否締造偉大品牌?中國汽車業的歷史似乎表明不能。今年迄今爲止,中國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已下降5個百分點,降至不到三分之一。週一,中國裁定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在定價上違法。

這兩個事實也許不相關,但長期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監管的目的一直都是支持本土品牌。初期,中國政府的規劃者規定,外商投資的任何汽車企業必須由本土合夥人持有一半股份。這項政策並沒有帶來他們所期盼的技術和管理知識的轉移。中國國有企業和他們的外資夥伴都發現,放手讓外國人運營企業更容易賺錢。

因此,從2005年前後開始,中國政府嘗試了另一種策略。這一次,官方鼓勵外資合作伙伴開發一個完全「本土」的品牌,然後將其轉交給中國國內的合作方。外國汽車製造商利用這一機會,推出了基於海外舊款型號的低價品牌。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是,這破壞了正宗本土品牌的成長:吉利(Geely)、奇瑞(Chery)、長城(Great Wall)和比亞迪(BYD)這些中國本土品牌的汽車先前曾主導低端市場。

您已閱讀59%(431字),剩餘41%(3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