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香港

香港政制發展困局的歷史根源

FT中文網撰稿人嚴飛:香港政制發展困局爲何產生?又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日局勢?對「五十年不變」,人們似乎已有所理解,但如何理解「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

接近香港迴歸17週年之際,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這對於香港本土社會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可謂是香港政制發展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折點。

本文主旨不是預測,比如未來香港政制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即將到來的2017年特首普選可能會出現的幾種路徑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對香港社會會產生如何的衝擊——這將會是另一篇文章的重點。我想回溯歷史,去剖析一下香港政制發展困局之所以會產生的源頭,以及這一源頭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今日的局勢。如果不去清楚地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也就無法去更好地解決問題。

對於香港而言,「一國兩制,港人制港」的核心,就是鄧小平所承諾的「五十年不變」。但是五十年之後呢,又該怎麼變呢?鄧小平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們在協議中說五十年不變,就是五十年不變。我們這一代不會變,下一代也不會變。到了五十年以後,大陸發展起來了,那時還會小裏小氣地處理這些問題嗎?所以不要擔心變,變不了。」(《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國以後五十年政策不變,包括我們寫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還要說,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變,對香港的政策不變」。(《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六日)

您已閱讀19%(548字),剩餘81%(24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