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MSCI)行事神祕,不可思議……而且再次未將中國A股納入其全球基準指數。與此同時,我們得知,在經過3年的猶豫不決之後,MSCI最終不會將南韓和臺灣列入發達市場行列。所有這些決定都不顧一個事實,即這三者全都屬於全球25大經濟體之列:中國排名第二,南韓居第十五位,而臺灣則位列第二十五名。
和往常一樣,MSCI爲其決定解釋理由時,提到了資本控制、市場準入和可交易性這些技術性理由。然而,人們不禁會想,其實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實際上,人們很難不得出這樣的結論:與總部位於併成長於西方的衆多跨國組織一樣,MSCI這類機構很難放下身段,接受新興世界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和東亞經濟體)加入它們的發達世界俱樂部。想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投票權配額依然是多麼扭曲:人口1100萬、GDP爲5350億美元的比利時佔1.86%,而人口5000萬、GDP達到1.27兆美元的南韓僅佔1.37%,同時人口6400萬、GDP爲2.8兆美元的英國擁有4.29%的投票權份額,相比之下人口13.5億、GDP達到9.2兆美元的中國僅佔3.81%的份額。
對我們投資者而言,在決定如何看待這些「覬覦」發達市場地位的亞洲經濟體的過程中,一個甚至更深層次的分類問題突顯出來。現在新興市場日益分成兩類: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事實上在新興市場資產類別中有兩個子類別——人們將它們稱爲俱樂部。一個俱樂部是以中國爲核心的東亞:中國、南韓、臺灣和東盟(Asean);另一個俱樂部是新興市場中的其他所有地區:拉美、非洲、東歐和印度次大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