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

不要誤讀中俄關系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蘇夢夏:試圖改善和提升國際地位的國家總會遭遇周邊警惕,中俄皆是如此。爲應對外部挑戰和不必要的誤解,中俄關系不應是封閉或敵對第三方的。

普丁訪華期間,中俄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兩國和外界都更多關注這些協議的政治意義。俄羅斯媒體多聚焦於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東轉」上,並對中俄戰略伙伴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中俄是否可能成立對抗西方的聯盟等有頗多討論。更有媒體將中俄天然氣協議能否簽署,看作中俄關系、尤其是中俄會在政治上走多近的試金石。但很少有人從普通民衆的角度,來分析中俄關系帶來的可期待利益。但兩國關係帶來的影響事實上不只是習近平主席和普丁總統,也包括你我這樣的普羅大眾。

中俄合作減少政治因素影響是趨勢

首先要強調的是,中俄兩國間的合作增加,始於2001年中俄簽署的睦鄰友好協議,這一趨勢已經已超過十年。而且雙方的合作背景是全球化,而非近期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和西方國家產生的爭執,也不是因爲中國需要盟友以應對和日本的釣魚臺問題。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這次與普丁總統的會談中所提到的,「中俄進一步發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促進國際公平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需要,是兩國共同發展繁榮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您已閱讀19%(435字),剩餘81%(18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