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網路

Bad news for western jobs as ideas are also made in China
網路加劇西方社會分化


FT專欄作家邰蒂:網路令跨國業務發生改變,它雖然創造了新機遇,卻也有可能產生新型的贏家和輸家,由此引發人們對不平等問題的關注。

In recent years the phrase “Made in China” has struck fear into the hearts of western workers and politicians. As China has swelled in economic might – to a point where it will soon outpace the US in size, according to data released this week – its factories have undercut western rivals, causing manufacturing jobs to move.

最近幾年,「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一詞已將恐懼注入西方工人和政界人士心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膨脹——根據不久前發佈的數據,要不了多久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超過美國——中國的工廠以低廉的成本對西方對手造成了衝擊,導致西方製造業崗位外流。然而,西方決策者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種種小器具,還有萬維網(Worldwide Web)。這是因爲,要理解爲什麼眼下有關不平等的爭論會在盎格魯撒克遜的政治世界如此盛行,爲什麼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關於該話題的新書《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要認識到,全球化的面貌正在發生微妙但重要的變化。

您已閱讀11%(656字),剩餘89%(52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