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爾

布萊爾的逐金之路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離開唐寧街7年的布萊爾越來越貪圖名利。他諂媚部分專制政權的行爲,只會令自己蒙羞,只會在歷史上留下更黑的汙點。

我很難想出哪位前政治領袖像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那樣孜孜不倦地玷汙自己的名聲。他和小布什(George W Bush)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總會給他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少數人永遠會把他當作「戰犯」來譴責。但相比之下,他對個人財富執著得近乎瘋狂的追求,會在歷史上給他留下更黑的汙點。

沒錯,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把自己賣給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現在,他正不知疲倦地爲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吶喊助威。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在被趕出愛麗捨宮之前,就已經表現出對奢華的熱衷。但和一心進入全球富豪行列的布萊爾相比,薩科吉和施羅德都還有一段距離。

曾經的政治領袖有權謀得一種體面的生話——在他們50歲出頭卸甲歸田時更是如此。布萊爾旗下的慈善基金會對公益事業投入很大,他本人對公益事業對捐贈額也很高。但問題在於,在東尼•布萊爾公司(Tony Blair Associates)錯綜複雜的業務中,個人利益和公共服務的界限實在太難分清了。

您已閱讀23%(479字),剩餘77%(16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